案例1 轴承钢热处理后套圈突然胀大或者缩小比平时厉害毫无规律。 一下是我和一位热处理高工的交谈内容,请浏览,下面部分观点是热处理高工的意见 如题; 正常情况下热处理变形突然增大的原因 讨论 材料:GCr15 锻件 工艺:835 常规淬火 160低温回火 工件.外径70mm的 轴承套圈 有效壁厚;8~12mm. 情况描述: 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 套圈内径 或者内径 没有 余量直接报废 或者圆度大 锥度大的产品。给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麻烦。 个人原因分析 1.车加工留给热处理的变形量不够 ,我们一直对车加工的余量检测。 2.热处理不稳定,首先是胀大量不稳定 有时候还缩小, 目前我们的改善方法就是适当的增加余量 更改图纸 从工艺上抵消一点外界的不稳定因素,但这样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效率。 关于这个问题 我认为主要是热处理的问题(当然不排除车加工)请大家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谢谢 |
残余奥氏体也会发生转变造成材料的尺寸变化,但是材料的车加工余量过小,对后序热处理工艺也是带来不小的麻烦,请楼主注意材料尺寸大小余量前后变化;产品的成品尺寸是怎样的,那么车加工后的材料给予尺寸余量是多少呢 回复: 我们一般车加工后的愈来那个有0.25~0.3mm 曾经记录过数据 的确是热处理后涨大的太多, 另外两位专家的说的也有道理,那段时间我检测材料的确发现碳化物有偏聚的现象。 更正我发帖时的错误 我们的材料是经过碳氮共渗的 不是常规的热处理。一般对于渗碳和碳氮共渗的工件 表层 碳化物偏聚集或者稍微粗大是允许的 国标要求碳化物网状不大于2级别 粗大碳化物 不大于2级 粗大碳化物层一般在0.3mm左右 我们磨削加工的时候刚好可以去除,利用的是共析层,硬度和组织均比过共西层好。我唯一不理解的是为何换了一条路子 效果就好了很多,刚开始怀疑是碳化物粗大 和偏析是主要原因 ,后来经过数据记录和更换淬火炉后我认定是热处理的原因占主要。 感谢专家的指导。 |
很同意夏工的说法 提供样品的时候很关注 专门挑合格的供样品 等到批产后就放松了,没有一套 完整的质量体质,这是很多企业的现状 我们有时候也这样 等到出问题的时候再弥补呵呵 亡羊补牢 国内有很多企业导入了TS 16949 我们也是 但是执行的情况惨不忍睹,完全就是挂起来装门面用的 只不过为了迈过那道坎呵呵 其实也难怪 国内的企业推行TS非常困哪 一般都有一个专门管体系的人 殊不知设立这刚岗位就是说明体系做的不好 靠一个人那行呀 体系关系到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。特别是质量问题。虽然程序很复杂但是 我感觉很有用 我们目前就是生搬硬套 |
车加工留余量是稳妥的办法,但前期预先热处理的影响,比如退火组织的均匀程度,如比较差会把变形倾向累积到下道工序,有些可以在机加工发生,有的会残留到下一步,这时就是给自己找麻烦。虽然可通过炉摆方式和升温速度调整一些,但终归不是常态,你无法确定每次的变形倾向,所以还是从上游做起比较好 回复 回复 14# silafu [ 谢谢指教 付工说的是 可是我们目前有一个问题 就是从材料锻造 退火 车加工 淬火 磨削加工都是自己集团的企业在做 不同的分公司,我们处在最后的 工序 对前道工序的热处理质量根本就监控不了 全靠第三方检验 可惜连第三方检验都是我们自己的企业 靠别人给你控制质量始终是靠不住的 但是 我们集团就是这样规划化 有好处 也有很大弊端 ,内部的事情最不好解决, |
直觉认为锻造师第一要素,看时候碳化物分布不好。这个你可以最终金像反推、 回复 我很赞同付工指教的 我检测金像组织的时候发现 碳化物有偏聚的现象有时候有带状现象还有点严重呵呵,淬火不会造成带状 顶多是偏聚 但是 渗碳和碳氮共渗工艺搞出来的工件 难免这样,主要是表面粗大碳化物(不知道对不?我是这样认为的),通过后道磨削加工去除。 所以锻造的责任很难逃脱 ,可是我们监控不到锻造公司。 另外请教付工一个问题 关于深层的粗大碳化物可有评级的标准 倒是有一个JB/T8881对此渗碳粗大碳化物有描述,但是毕竟渗碳和碳氮共渗不一样呀 , |
你发现有带状严重就对了,这个对变形的影响肯定很大,甚至是硬度都会有影响。淬火不会造成碳化物偏聚。渗碳后表面粗大碳化物是你自己的责任,不该出现的,即使通过磨削去除也不是好办法,还是要在本工序解决掉 回复 首先声明我不是做热处理的 呵呵 但是碳氮共渗 特别是渗碳 表面出现粗大碳化物 是不是很不正常? ,一般有0.2mm我们的工件经常就是这样的 还请付工解释一下 主要是在过共析层出现 一般我们是采用把 过共析层磨掉 利用共析层的组织 ,,,,以前有一个伟峰热处理做碳氮共渗很好 表面的粗大碳化物很少,但是后来集团规划了热处理 热处理全部由自己的热处理做 从那以后粗大碳化物 一直有 ,只是他们供样品的时候我刚觉很细密 但是 批产后再也没有见过 呵呵 请付工 就表层出现粗大碳化物对材料的影响的方面发表一下看法,表面出现粗大碳化物 对次表层有何影响 对芯部组织有何影响? |
如果100和400标尺都准确的话,理论上测量脱碳层没什么区别,产生误差一是标尺标定误差,二是选点测量误差,您想啊,倍数越大选点越精确,倍数小,鼠标稍微错点位置就...。但要注意,大倍数下脱碳层是否还能完全显示在同一视场,便于测量,当然通常也没这么深的脱碳,而且显微镜视场也没这么小。楼主参考下GB/T224-2008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标准,关于测定脱碳层的放大倍数是这样描述的: “放大倍数的选择取决于脱碳层深度。如果需方没有特殊规定,由检测者选择。建议使用能观测到整个脱碳层的最大倍数。通常采用放大倍数为100倍。” 个人建议脱碳应该在高倍下进行观察,具体测量就视上述描述而定了 |